全球華人孔誕紀念典禮
發刊辭
「聖之時者」 - 孔子在現代社會
我們舉辦「全球華人孔誕紀念典禮」,不求復古,不作神化,不拘形式,不為炫耀,只為感激、傳承孔聖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智慧和教誨,應用在現代的社會中,希望藉此啟發性情,創造和諧,肇體大同。我們相信,孔子是「聖之時者」,儒家不是宗教,而是被各大宗教認同、支持的偉大文化,跨越地域,跨越宗教,歷久常新。
《論語》開宗明義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驟眼看來,這說法與現代社會大相逕庭,似已不合時宜。現今學校(特別中、小學),無論對學生、老師、家長,普遍都是壓力,與「悅」相差甚遠!
然而,這並非《論語》之誤。這現象的原因,在現代學校中所「學」,與孔子所言的「學」,大相逕庭。
眾所皆知,現代學校中所學的,主要是考試體系中的各門知識。舉例而言,最近甚囂塵上的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所有「理科」中學生都必修代數、幾何、三角、物理、化學等,也曾經「苦」讀,補習、勤練模擬試卷,在畢業時都考試合格,或更得優良成績。然而,畢業三、五年後,九成以上的人士都會把這些知識忘得乾乾淨淨!(浪費生命?)原因是這些知識與日常生活無關,與人性無涉,與提升生命中的真、善、美更是大相逕庭。孔子說「學」而時「習」才能「悅」。學而後扔之,不亦苦哉!
當然,我們絕不反對STEM的學習。畢竟,我國百年前被列強欺凌,民智不開、科技落伍是其中主因。近百年來的教育普及,亦培養出一批批的科技人才,而讓國力大張,而學習科技、數學,對理性邏輯思維,亦自有幫助;這都是無可否認的成就。
以上只是探討「學」而不「習」的必然效應。至於如何學習科技,茲事體大,非能在此詳論。但我們更想探討的,是孔子教誨「學」的次弟問題。
孔子所教,其弟子所「學」的核心是「仁」。仁者人也,亦就是學做人;學做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人!而「仁」之本在孝、弟,而孝、弟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反覆的「習」;做出來,行出來,自然心有所感,而得其「悅」!
孔子也絕不反對學習知識。他教弟子要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在當時社會,這都是非常實用的知識,都須在日常生活中「習」而用之。更重要的,六藝都是以「仁」為本;「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游於藝與依於仁,息息相關。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捨本逐末,終無是處。而人格、道德與知識並不相悖。中國古代建築的「接榫」技術,舉世贊嘆。先求人格,後求卓越,以文化、科技「接榫」,似是今後教育的該行方向。
我們覺得,認真研習孔子的教化,對反思現代社會狀況,建設和諧會有極大裨益的實用價值。我們也欣慰的看到,近年來,內地由中央政府帶領,大力提倡傳統文化,而各地社會中,亦有不少有識之士,盡力用各種方法,活化地學習孔子及儒家文化。
我們很高興得到各地朋友的支持(包括台灣、深圳、湖南、北京、印尼等),親蒞香港參與本年典禮。我們也藉此機會,邀請若干與會者分享他們傳承孔子儒家文化的經驗和體會,包括:
· 台灣著名學者,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等職的董金裕教授,主題講座「孔子、孔廟和祭孔的現代意義」;
·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主任施仲謀教授分享由他主持,國際經典文化協會協辦,為期兩年「《論語》與現代社會計劃」的成果;
· 「《論語》與現代社會計劃」中「微電影創作比賽」高中組的得獎作品,香港鄧鏡波書院同學創作的《尋孔記》,並請同學代表分享心得;
· 「《論語》與現代社會計劃」中「六藝五常設計比賽」得獎者,伯裘書院同學們「山東文化考察之旅」的心得分享;
· 以儒家文化為辦學之本的香港「嘉德麗幼稚園」家長分享學習經典對孩子成長和家庭關係的親身體驗;
· 中華國學經典教育學校(深圳)聯盟召集人陳斌校長分享於國內,特別深圳地區體制內公立小學中推行傳統文化的經驗;
· 印尼華裔婦女協會創會會長馬詠南女士分享在印尼推廣中華傳統文化的經驗。
凡此都是各位分享者多年來真修實行的經驗,彌足珍貴;希望能給與會者一些啟發,從認識到認同,從認同到支持,從支持到參與,一起為孔子思想的傳承,中華文化的復興努力!
我們在此特別感謝「世界孔子後裔聯誼總會」俯允合辦此典禮,孔德墉會長惠賜墨寶,香港孔聖堂大力支持,香港孔聖堂中學提供場地、義工團隊、並組織全校師生全程參與,各協辦單位的支持,各位主禮嘉賓、各地嘉賓蒞臨指導、各機構、人士的慷慨贊助,及各義工團隊的無私付出,冀活動得以圓滿成功。並祝各與會者身心康泰,如意吉祥!
國際經典文化協會主席 溫金海敬識
孔誕2568年、歲次丁酉、西元二零一七年、孔誕紀念日